玉扣纸:一纸千载风华颂 千锤百炼成玉扣
治平畲族乡位于宁化县西南部,境内盛产毛竹,当地手工造纸的历史悠远长久,宋代就慢慢的开始育竹造纸,有“玉扣纸乡”“纸都治平”之誉。茫茫竹海孕育出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,制作的玉扣纸质优品佳,享“日鉴天颜”美誉,闻名海内外。
位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纸都治平馆,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玉扣纸制作流程与工艺”的技艺展示和体验场所,这里每年都要迎来3万多名游客和研学团队的造访。
玉扣纸在宋代传入宁化,是中国名纸之一,这种纸张因其温润如玉、厚重响张、扣之有声的特性,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书写、绘画和印刷等领域。
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陈瑶指出,玉扣纸制作原料十分单纯,仅为嫩竹、石灰与清洁山泉水三种。其品质管控基本依靠人工把控石灰进料时间。
玉扣纸的独特特性来源于独有的生产的基本工艺,首先要选用新生且未开叶的竹子作为原料,这种竹子介于竹笋和成竹之间,被当地人称之为“竹蔴”,软硬适中,纤维粗细和硬度都更适合用于造纸。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竹蔴要经过断筒、削皮、剖片等工序的前期处理,再用石灰水腌泡长达半年左右,而这一步,也是成纸优良的关键。
玉扣纸制作流程与工艺非遗传承人胡兰山介绍,竹蔴需一捆捆放入湖塘 “落湖”,按比例加入石灰,一担纸约需70斤石灰,石灰的碱性可软化纤维、去除木质,竹蔴经约80天腐烂后才能用于造纸。
土地革命时期,宁化以“千担纸万担粮”支援中央苏区,其中的“千担纸”主要是治平玉扣纸。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,至今还展陈着1934年玉扣纸印刷品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》,据纪念馆讲解员邱小红介绍,这是赤色中国第一部税法,该本保存完整,封面采用自制玉扣纸,以花边竖式框着税则名称,两边标注颁布机关与时间。
时至今日,玉扣纸仍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,当地的省级非遗木活字印刷传承人邱恒勇,世代利用玉扣纸和木活字印刷着地方志、族谱,记录下了宁化乃至整个闽西北地区的故事。邱恒勇表示,如清代光绪年间的族谱,距今超百年仍字迹清晰,得益于玉扣纸吸水性好、韧性强的特点,印刷字可保存几百上千年不褪色。如今,邱恒勇利用玉扣纸印制的《弟子规》《千字文》等上百种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作品畅销海内外。
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玉扣纸,近年来,宁化县建起了玉扣纸非遗传习体验中心——纸都治平馆,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传统非遗文化的研学活动,修复多处传统纸寮,评选多位玉扣纸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,鼓励和引导玉扣纸产业走出宁化,走向世界。
“未来将在保护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,积极引入并培育玉扣纸上下游产业,加强与文化创意机构、文旅企业、书画艺术家合作,设计个性化玉扣纸文创作品,开发玉扣纸主题旅游服务产品与线路,通过手工造纸体验游、非遗主题研学游等产品,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,提升玉扣纸知名度与附加值。”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邹微微说。
3月17日,县委书记王胜文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(扩大)会议,县领导廖祥初、张运华、郑德炜等参加。 会议传达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、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省委、市委常委会(扩大)…
今年以来,宁化县深化拓展“三争”行动,全面推动“四领一促”工作,持续壮大“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”,发展现代农业,调整优化农业结构,提高农业质量、效益、整体素质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 …
3月16日,宁化县召开2025年上半年新兵入伍欢送大会,热烈欢送46名响应祖国号召,即将跨入军营的新兵战士。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刘小明,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文庆,副县长孙晓英,县人武部代…
治平畲族乡位于宁化县西南部,境内盛产毛竹,当地手工造纸的历史悠远长久,宋代就慢慢的开始育竹造纸,有“玉扣纸乡”“纸都治平”之誉。茫茫竹海孕育出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,制作的玉扣纸质优品…
3月15日,第七届三明片区“善才种子”项目培训班在宁化县委党校举行。此次培训班在沙县区委社会工作部、宁化县委社会工作部、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下,吸引了来自沙县、将乐、石…
3月8日,在三明英华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,一个个碳纤维头盔经过成型、装配、检测等工序后,被打包发往加拿大等国家。 三明英华复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宁化县“双创”孵化园,是一家致力于专业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