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大会堂首次亮相有人派黑衣人潜伏房顶5000人竟无人察觉
1959年,9月30日,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在世界亮相,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也被定在这里,从中央核心干部,到世界各国首脑,再到国内业界名流,场内4647位知名人士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了建国以来顶级规模的国庆招待会。
然而就在中外宾客频频举杯祝福之际,谁都没办法想象,他们头顶的天花板上竟然藏着50多个“黑衣人”。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被蒙在鼓里。
宴会当天上午工作人员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晚上的招待宴,可谁知,就在宴会只剩下不到七个小时的时候,人民大会堂建筑师沈勃,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,而来电人不是别人,他正是北京市委书记,刘仁,电话中他口吻急切,让沈勃立刻赶到到办公室。
坏了,肯定是出事了!沈勃一路上把有几率发生的情况都想了一个遍,风尘仆仆的赶到办公室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穿警服的工作人员,前有市委书记的亲自召见,后有公安人员的“上门勘察”。
他一颗心提到嗓子眼,正准备迎接“灾难”降临,果不其然,刘仁一开口,在场人员都被他的话吓出了一身冷汗。“怎么人民大会堂还有安全风险隐患呢?”
沈勃听到这话先是一愣,随后反应过来,原来是当时国家钢产量不足,所以大会堂的顶棚采用的是木龙骨架,纵横交错的木龙骨间,还分布着许多电线,万一发生电线短路,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
可宴会还有不到7小时就要开始,眼下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就是,怎么样才可以确保宴会万无一失。
刘仁首先想到的就是更换宴会地点,但时间短任务重,并且请柬都已经发出去了,全世界人都等着目睹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盛宴。
再说也无另外的地方可以一次容纳5000人用餐,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,沈勃脑袋里灵光一乍,当机立断向刘仁表示,不用换地方,我能够保证宴会安全进行。
沈勃第一时间召集了50名电工,让他们换上黑色工作服,分散各个吊灯周围,拿着棉被藏在天花板上,以防灭火使用。
就这样宴会进行时,这些“潜伏”的“黑衣人”全程高度警惕,双眼如鹰隼一般,紧盯周围电路,可谁知,好不容易解决了安全风险隐患,宴会厅却里一波刚平,一波又起。
1000多名服务未经培训,就被临时借调过来上岗,服务意识不达标不说,上菜也是个难题,再加上扩音器的干扰,更成了伤脑筋的问题。
1959年,中央为庆祝新中国十周年纪念日,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,可宴会前却状况频出,不但有安全风险隐患,就连服务员都是“零时工”。
要知道,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,足有一个球场那么大,宴请的宾客又多达5000人,光餐桌就有472张,临时借调过来的1000名服务员不进行过统一培训,假如没有执行标准,现场一定会乱成一锅粥。
当时的宴会总管郑连福,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妙招,他派人在厨房和东西出入口装上红绿灯,并把上百张餐桌进行分区,最后再分配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。
宴会开始后,郑连福用红绿灯调度现场,所有人员看灯行事,黄灯一亮各就各位准备好,红灯一亮按程序走菜上菜,国歌一响绿灯亮起,全场人员原地肃立,等待国歌鸣奏完毕,就这样,郑连福巧妙的解决了1000多人的协调配合。
真正的考验伴随着宴会真正开始,人民大会堂内灯光璀璨,全场上下座无席虚,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并排坐在上首,掌声和乐曲交织在整个宴会厅,而此时没有人能想到,他们的头顶上躺着50个严阵以待的“消防员”。
1000多名服务员在红绿灯的指示下井然有序,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,在热情洋溢的氛围里圆满结束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92年,中央对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一次“大翻新”。所有的木龙骨架都换成了烤漆龙骨吊顶。从此以后的人民大会堂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好了,本期内容就到这里,更精彩历史故事尽在账号主页,点头像即可观看,我们下期再见。